2008年12月30日星期二
百度宣布朱光出任公关总监兼新闻发言人
“我们非常高兴朱光先生能够加入百度,担任市场与公关高级总监一职。”百度市场及商务拓展副总裁任旭阳表示,“在全球互联网和搜索引擎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百度处于快速成长的最佳时期,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挑战,这些都对公司的公共传播和品牌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朱光拥有丰富的品牌建设、产品推广、公共沟通、市场营销经验,我相信,朱光先生的加盟,必将带领百度市场与公关团队走向专业化、系统化和国际化,为百度成长为令人尊敬的世界级卓越品牌贡献重要力量。”
加盟百度公司之前,朱光先生曾在联想工作十年,担任联想集团大中华区公关及整合推广高级总监。
2002年开始,他带领公司品牌工作小组成功完成品牌标识由Legend向Lenovo的切换项目,并制定联想品牌策略;2003到2006年,他带领推广团队创造性地完善了联想公司宣传体系,并以联想成为首家中国的奥运TOP合作伙伴及联想并购IBM 全球PC业务为契机,进行公关传播策划,有效树立了新联想的国际化形象。
其所在的公关团队05、06年两度荣获香港《PR Week》杂志颁发的“亚太最佳公关团队”的殊荣及08年国际公关协会颁发的 “年度杰出公关大奖”;在2007到2008年,围绕奥运及火炬接力主题,朱光先生策划并实施了联想在国内的奥运营销战役,并获CCTV等多家媒体机构颁发的奥运营销大奖。
2008年12月25日星期四
美国《新闻周刊》:改变互联网命运的五个人
导语:美国《新闻周刊》近日撰文称,2008年的互联网变得“贪得无厌”。随着经济衰退波及数 字领域,简单易用的社交网站和博客软件已无法再满足市场的需求。现在,Facebook和Twitter等公司开始拿他们的明天进行一场豪赌:这些公司认 为他们成为互联网中心的时机已经成熟,希望所有的网络活动都围着这个中心转。
以下是《新闻周刊》评选出的改变互联网命运的五个人:
1.The Daily Beast创始人蒂娜·布朗(Tina Brown)

蒂娜·布朗
对于蒂娜·布朗来说,不会编故事不要紧,但一定要比竞争对手更会讲故事。这也是她创建的新闻网站The Daily Beast所遵循的模式。蒂娜先后供职于《名利场》、《纽约客》和《谈话》杂志,在传统媒体工作过的丰富经验或许是The Daily Beast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The Daily Beast结合了原创内容和员工最喜欢的新闻网站的链接。
如果它听上去好像是一个具有某种古希腊大自然力量的网站,这是因为两者确实具有诸多相同之处。在经营The Daily Beast网站的过程中,蒂娜一直在借鉴以前工作经历的得失成败。迄今,这家网站正处于走向成功的轨道上:在网站于今年10月上线后,第一个月的页面访问 量就突破了1140万次大关。
The Daily Beast创立初期所取得的一个成功案例便是,在《Elle》因怕引起过多争议而拒绝刊登一篇有关美国歌坛天后詹妮弗·洛佩兹(Jennifer Lopez)的负面文章后,蒂娜毅然接过了这个重担,并最终取得成功。如今,The Daily Beast利用蒂娜的名气和网络大亨巴里·迪勒(Barry Diller)旗下IAC公司的巨额投资,吸引世界各地刚刚被裁的记者精英的加盟。不过,据说这家网站非常吝啬,稿费仅为50美分/字,蒂娜的最新尝试究 竟能走多远尚需我们拭目以待。
2.奥巴马科技顾问朱利叶斯·格纳考斯基(Julius Genachowski)

朱利叶斯·格纳考斯基(左)与奥巴马(中)
美国当选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这次之所以能轻松获胜,一个关键因素是他以闻所未闻的方式利用了Twitter和Facebook等网络媒体。奥巴马对互联网的青睐最终让他 赢得许多网民的支持,许多人由此认为,在明年1月宣誓就职之前,奥巴马将任命美国历史上首位首席科技官(CTO)。
那么谁将是这一职位的最佳人选呢?答案是朱利叶斯·格纳考斯基。格纳考斯基是奥巴马在哈佛大学篮球队队友,竞选初期便说服奥巴马利用互联网为自己争取选票。在这一策略帮助奥巴马成功当选后,他又被任命为奥巴马过渡团队负责人之一,主管技术创新和政府改革。
另外,格纳考斯基曾与奥巴马一同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剑桥大学法学院深造,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奥巴马担任法学杂志《哈佛法学评论》主编时,格纳考 斯基则是该杂志的编者按主笔。从此,格纳考斯基与华盛顿结下了不解之缘。获得法学博士后,格纳考斯基在美国最高法院找了份工作,成了大法官戴维·苏特尔 (David Souter)手下的一名助手。就在不久前,他还是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前主席里德·洪特(Reed Hundt)的法律顾问。由于有这样的经历,即便是奥巴马最终不设立首席科技官一职,格纳考斯基同样是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主席的有力竞争者。
不过,格纳考斯基帮助奥巴马赢得大选的经历表明,他也许更适合做数字媒体的顾问。离开华盛顿后,格纳考斯基投身互联网创业,先后在 Expedia、Hotel.com和Ticketmaster三家公司的董事会任职。后来,受巴里·迪勒之邀,他担任了InterActiveCorp 公司商务总监。8年后,格纳考斯基创建了创业孵化器LaunchBox。LaunchBox是一个专供互联网和移动领域创业公司展示创意、获得投资的平 台。
如果有什么事情会妨碍格纳考斯基成功的话,那就是他的东海岸背景。美国硅谷的很多博客都想知道格纳考斯基究竟是“数字神童”,还是华盛顿的迂腐 之人。Valleywag.com的保罗·博汀(Paul Boutin)写到:“格纳考斯基作为一个律师,我相信他会坚持网络中立性。但是,如果他最终成为奥巴马科技政策的幕僚,那我会告老还乡,寄生活于枪械和 宗教。”
3. Twitter联合创始人埃文·威廉斯(Evan Williams)

埃文·威廉斯
怀疑论者很容易否定埃文·威廉斯及其在旧金山建立的创业公司Twitter。尽管自2006年以来已经从投资者那里吸引了2000万美元资金, 但Twitter没有任何营收,也没有任何明确的盈利途径。Twitter提供的主要服务是“微型博客”,一种向朋友和支持者发送短消息的简单而有效的方 式,用户可通过手机短信、IM、电子邮件和网站更新有关自己当前状况的信息。在一些人看来,Twitter无疑是文化衰亡的一种征兆。有评论人士提出质 疑,仅仅使用140个或者更少的字符能够表达什么呢?你的朋友真的会关心类似“你正在吃薄煎饼”这样的事情吗?
怀疑论者和评论人士的不屑显然是徒劳的,现在的威廉斯及其Twitter已经成为硅谷的宠儿。很多人认为,Twitter是用于分享观点、信息 和新闻的一种更为理想的方式,就连很多社会名流也纷纷投入它的怀抱。2008年,著名篮球明星沙奎尔·奥尼尔(Shaquille O'Neal)便成为Twitter的一名新用户。(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访问奥尼尔的Twitter 个人页面twitter.com/THE_REAL_SHAQ。)更为重要的是,Twitter已经成为——用投资者罗杰·依伦伯格(Roger Ehrenberg)的话说——一个“非常实用的平台”,在它的帮助下,人们能够更轻松、更迅速地找到一个与自己兴趣爱好一样的群体并成为其中一员。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突发和不可预知的事件发生后,Twitter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体现。5月四川地震发生后,作家和科技迷罗伯特·斯科 利(Robert Scoble)利用Twitter组织和整理来自中国的新闻,在CNN(美国有线新闻网)开始报道这一自然灾难前一小时,斯科利就已将相关现场报道刊登在 Twitter上。
由于威廉斯早期便决定保持Twitter的开放性并同意让外部程序人员开发基于这一微型博客的应用软件,最终促使与Twitter有关的创造力 形成一股强大的洪流。依伦伯格的投资对象之一StockTwits能够让金融迷了解其它交易者如何看待投资理念、股票市场行情或者一家特定的公司。在成都 地震过程中,实时信息流显然为判断道琼斯指数的走势提供了很好的依据。2009年,更多类似StockTwits这样关注特定领域的扩展插件将浮出水面, 它们将最终改变狂热者分享信息的方式。
2009年的威廉斯将面临这样的挑战,即寻找一种途径将所有激情与狂热引入一个商业模式。有报道说,他曾于2008年初拒绝Facebook提 出的5亿美元收购提议,这种极为大胆的行为说明,他已经为这家拥有31名员工的公司制定了大计划。他曾经暗示,广告业务不会是Twitter实现盈利的一 种手段,而是希望将收入建立在产品基础之上。有人猜测说,威廉斯将向企业销售这种微型博客的安全私人版。但不管作出什么决定,他最好能够用140个或者更 少的字符表达他的想法,因为这才是Twitter的一大特色。
4. Hulu CEO詹森·基拉尔(Jason Kilar)

詹森·基拉尔
面对有人在互联网上投放自己的视频和音频内容,媒体公司自然很难接受。他们与相关公司间的纠纷也几乎都选择对簿公堂的方式加以解决。在人们还在 回味Napster案和Grokster之时,维亚康姆集团最近又以“故意侵犯版权”为由将YouTube告上法庭,并向其索赔10亿美元。目前,这场备 受关注的法律大战仍在进行当中。
现在,让我们走进Hulu.com网站年轻的CEO詹森·基拉尔。Hulu是国家广播公司环球(NBC Universal)和新闻集团的一家合资公司。由于网络视频市场的突飞猛进,两家公司的高层大为受挫,虽然网络视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制作的节目和 影片的知名度。为此,他们既希望利用网络视频的宣传效应,同时又极力避免成为受害者。2007年,身为亚马逊高层的基拉尔加盟这家创业公司。他迅速组建一 支工程师团队,9个月之后正式向公众揭开新版Hulu的神秘面纱。
“我的妈妈必须能在15秒内进入”是Hulu的一条重要设计原则,基拉尔说,借助于简洁而直观的界面,Hulu已经成为观众的一个宠儿,他们能 够通过合法方式欣赏迅速扩充的节目单中的热门作品,例如《我为喜剧狂》和《恶搞之家》。值得一提的是,基拉尔真正成功之处并不在此,而是让其他媒体公司高 层拥抱互联网,并促使他们在网络上投放自己最热门的节目,曾几何时,这些人还一度要求他们的律师向YouTube展开猛烈法律攻势。值得一提的是,虽然 Hulu获得巨大成功,但躲在幕后的节目制作公司却赚取了最大份额的广告收入。
Hulu最初被冠以“YouTube杀手”称号,但现在的情况已经今非昔比:虽然都是视频网站,但由于关注点存在巨大差异,Hulu和 YouTube极少被视为两个竞争对手。相比之下,YouTube显然要比Hulu更受人欢迎,仅10月的视频浏览量便达到50亿之多,而Hulu的浏览 量还不到它的二十分之一。但YouTube也发现,其充当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CBS News)和美联社等媒体发布平台的这个利基市场陷入一种尴尬,专业性很强的视频与业余爱好者拍摄的视频以及用户产生内容混杂在一起。相比之下,Hulu 上的所有视频都出自专业人士之手。广告客户显然更钟情于后者。
虽然Hulu从不公布其收入情况,但分析师认为这家视频网站2008年的营收有望超过YouTube。YouTube采取的是与母公司谷歌一样 的广告策略,即将相对不显眼的文字和横幅广告刊登在相关内容旁边,这一策略让谷歌赚了个钵满盆盈。相比之下,Hulu在广告业务方面的表现更令人羡慕不已 ——被高水准视频深深吸引的观众已经习惯观看完整长度的商业广告以及其它恼人却获利丰厚的广告形式。观众的这种“愿挨”将Hulu推向仍处在发展时期的网 络广告市场的最前沿。
夸张点说,网络广告是对用户的一种“虐待”,基拉尔一心希望减少用户被“虐待”的程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Hulu一直在尝试新的广告格式。现 在,Hulu用户可以对他们喜欢或痛恨的广告进行投票,选择观看电影宣传片而不是传统的商业广告,或者选择一个单独的长广告而不是几条短广告组成的“拼盘 ”。此外,Hulu本家的创意团队还积极与广告商合作,打造带有娱乐性的商业广告,在间歇时为观众呈现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在让媒体巨头心甘情愿地接受互联 网之后,基拉尔可能完成另一项看似不可能的壮举——让观众也心甘情愿地接受网络广告。
5. 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博格(Sheryl Sandberg)

谢丽尔·桑德博格
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博格对成功已经习以为常。在哈佛商学院赢得多项荣誉之后,桑伯格成为拉里·萨默斯(Larry Summers)的红颜知己,当时萨默斯正担任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的财政部长。作为谷歌的一名高层,她帮助这家搜索巨头赚取大把大把的钞票,谷歌全球广告业务正是在她的带领下逐步壮大。2008年3月, 桑德博格加盟Facebook,消息一经传出,谷歌的股票便下跌了近5个半分点。除此之外,她的“改嫁”也被视为Facebook将最终崛起的一个信号。
桑德博格能否为Facebook带去成功的希望呢?在她加盟前,Facebook经历了一系列灾难性事件并被媒体大肆宣扬。最著名的败笔当属推 出Beacon,它是一种在Facebook发布社交信息的新方式,同时也是Facebook广告系统的核心组件,用户可以通过它在Fandango或 Digg等网站与Facebook好友分享自己的经历。但对于极为看重隐私的用户来说,Beacon无疑是一个噩梦,无奈之下,Facebook只得立即 让Beacon下马。
Facebook 最新推出的服务Facebook Connect野心更大,希望将用户的Facebook个人页面变成其网络存在的核心。利用Facebook Connect,用户可以将他们的个人资料和验证凭证链接到外部网站,例如Hulu、Digg以及一些热门博客网站。此外,用户只需调整Facebook 上的隐私设置并可让其它网站上的个人信息也随之改变,或者说至少对应用Facebook Connect的网站可以做到这一点。
合作网站对Facebook Connect自然持欢迎态度,因为他们能够一瞥用户的个人页面,更多地了解与“谁在访问”有关的信息,除此之外,Facebook Connect还可以帮助他们吸引新用户,这些用户不必完成繁重的操作步骤以创建新的个人页面。虽然合作者也受益匪浅,但真正的赢家却是 Facebook,现在的它对用户的网上冲浪过程可谓一览无余。正如一名评论员所指出的那样,“Facebook正打算成为互联网”。一旦桑德博格和 Facebook加深对你的了解,他们便会更有针对性地向你投放广告。至于如何评定桑德博格是否成功还是失败可能要取决于一点,即能否让Facebook 像她的“前老板”谷歌一样,成为广告市场一支不可抗拒的力量。(杨琳)
2008年12月24日星期三
第一财经日报:新浪“曹国伟造”
新浪CEO兼总裁曹国伟
杨国强
曹国伟制造了新浪历史上第二件大事。
新浪的第一件大事是四通利方与华渊的合并,那是1998年12月1日,新浪网诞生,互联网开始进入中国传媒业版图。
整整10年之后,通过收购分众的核心户外广告业务,新浪走出门户网站竞争的红海,开始重构中国传媒业版图。从此之后,任何一位广告主,都不可能忽视新浪网的存在。
求变
1999年,新浪网诞生之后,曾一度成为中国互联网产业的代言人。当网易、百度、腾讯、搜狐以及阿里巴巴等众多公司靠其他业务成长起来之后,新浪的业务则在近年来不断“瘦身”,已经变成一家纯粹的门户网。
在此时求变,对新浪来说,再合理不过了。此轮收购完成后,两公司将合并报表,分众传媒营收计入新浪网。据2007年年报,分众传媒总收入为 5.066亿美元,相较2006年的2.119亿美元,2007年全年净利润1.444亿美元。据新浪2007年年报,全年营收达2.461亿美元,按照 美国通用会计准则,新浪实现净利润5770万美元。
易凯资本CEO王冉表示,新浪的收购可以看作是对自身媒体资产的扩充和丰富,将来为自己的广告客户提供一个更好的整合营销平台。王冉计算,按照 分众52%的销售额计算,分众出售业务可以达到4.2亿美元,加上新浪自身2.6亿美元的销售额,新浪销售额可以达到6.8亿美元。公开数据显示,央视在 2007年广告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2008年黄金资源广告招标已突破80亿元。
收购完成后,新浪将成为仅次于央视的中国第二大广告平台。加上分众传媒的营收与利润,新浪网无论是营收还是净利润都将获得大幅增长。
正望咨询首席分析师吕伯望认为,这既能提供漂亮的财务报表,又能证明新浪广告战略的可持续性。
曹国伟在前日举行的分析师会议上指出,合并将整合双方的网络和户外广告优势、分享用户,获得交叉媒体优势,创建新媒体解决方案,形成优势。曹国伟认为,这对双方的收入都有促进作用。
曹国伟认为,这样,两家公司有更多的可能发挥协同作用。当新浪代理商无法企及的时候,分众在全国各地的广告销售力量都可以作为补充。
曹国伟还表示,新浪目前有2500名员工,分众传媒有超过3000名员工,其中2000人从事销售、管理工作,1000人从事资产维护工作。合并后新公司的总人数将超过5500人。
蓝海
近几个季度,由于网络游戏的成功,搜狐在业绩上已经领先新浪,而在新浪最核心的广告业务上,除了搜狐的挑战之外,新浪还要迎接腾讯的步步紧逼。
经过无数次“瘦身”之后,新浪的未来成为摆在曹国伟等高层面前的首要难题。
在2006年曹国伟担任CEO前,新浪在旅游、网络游戏、即时通讯和搜索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尝试,但大部分都以失败告终。按互联网分析师吕伯望的说法,如何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是新浪能否重塑竞争力的关键。
其实,曹国伟很早就认为,新浪已经认清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那就是内容和广告,除了这些,新浪不擅长别的。
而并购分众户外数字广告业务之后,除了网络广告之外,新浪一下子进入了一个新的蓝海,成为一个全新媒体平台。
其实,目前分众的业务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据玺诚传媒一位前高管介绍,分众的所有业务中只有框架和楼宇液晶广告业务的发展是比较好的,其他如卖场 广告,本身就存在先天性模式难题,而互联网广告、高尔夫球场广告等分众原来致力于打造的全媒体形式,其媒体价值已经在当前形势下受到挑战。
吕伯望认为,虽然分众的商业模式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但与新浪强势的内容结合之后,不断优化两者间的协同效应,也许能够挽救这些业务,使新浪进入一个新的蓝海。
曹国伟的新浪曲线
1999年,曹国伟告别美国普华永道公司,加盟新浪担任CFO,此后走出一条从CFO到COO、总裁、CEO的平缓上升曲线。
在曹国伟之前,新浪网经历了沙正治、王志东、茅道临、汪延等四位CEO,与众多前任相比,曹国伟担任CEO伊始被认为劣势明显:他既不是公司创始人,也不是股东,而是一位彻头彻尾的职业经理人。在公司管理方面,曹国伟也坚持实际主义的作风。
但是,不论担任什么职务,曹国伟一直坚持公司的各种制度建设,在制度的基础上管理人。
在曹国伟的主持下,从2001年开始,新浪建设了国内互联网公司中最严格的销售管理和采购报销等信息化管理系统和严格的财务制度。这些系统建成后,为新浪压缩成本,提高效率和管理透明化作出了很大贡献。
曹国伟告诉记者,互联网广告销售相比报纸和电视要复杂得多,一个广告可能在很多栏目中都投放,卖给谁、以什么样的价格卖、广告折扣,都得做最好的分配,新浪都是通过系统完成的。“把人为的因素降到最低,可以避免很多问题的发生。”曹国伟说。
在担任CEO之前的那段时间,曹国伟“躲”在幕后。在曹国伟的主导下,新浪网于2003年和2004年分别完成了对广州讯龙以及深圳Crillion两大无线增值业务公司的重要并购,使新浪网一举跻身无线增值领域前列,并由亏损逐渐走向赢利。
2005年2月,盛大在二级市场收购新浪19.5%的股权,当时曹国伟临危受命,连续工作两个多星期推出“毒丸计划”,成功阻止了盛大对新浪的进一步收购,在收购与反收购的斗争中,这一案,应记载于中国企业并购史,因为这是首例遵循美国法律进行并购的中国案例。
后来,时任新浪CEO的汪延回忆,刚到澳大利亚度假的曹国伟马不停蹄赶回北京,并两三星期连续不睡觉地奋战,才确保了“毒丸计划”最后能够取得成功。
当2004年新浪业绩下滑,被搜狐等竞争对手迎头赶上时,也是曹国伟勇于担当,改革了新浪的销售团队以及广告系统,才使新浪力挽狂澜,重新回到互联网广告领军者的位置上。
2006年5月,担任CEO之后,曹国伟真正进入新浪的权力核心,但是还是由于其分散的股权结构,曹国伟的位置并不十分稳固,甚至还多次传出曹国伟离职的消息。而这次并购分众后,新浪将彻底迎来曹国伟时代。
曹国伟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曾担任过记者,与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江南春一直颇有渊源。自从分众传媒上市以来,曹国伟曾一度担任其独立董事,2008年5月,由于新浪与分众间交易额超过了新浪营业额的5%,曹国伟才转任分众非独立董事。
此前,本报记者一次采访曹国伟时,恰好碰到江南春给曹国伟打电话咨询分众不久后召开股东大会,如果有小股东闹事该怎么办。可见二人关系之密切。
尽管现在新浪还没有宣布新的董事会人选,但作为拥有45%股份的大股东,分众必会有人进入新浪董事会。
2008年12月21日星期日
联想大中华区市场负责人朱光将加盟百度
联想集团大中华区公关及整合推广高级总监朱光(资料图片)
新浪科技讯 12月22日上午消息,新浪科技从可靠渠道独家获悉,联想集团大中华区公关及整合推广高级总监朱光已向联想提出离职申请,近期将加盟百度。
据百度内部人士透露,朱光加盟后,将直接向百度主管商务拓展和市场副总裁任旭阳汇报,旨在加强百度在市场方面力量。
朱光本人在接受电话连线时,对此消息没有否认。百度方面则表示,目前不方便发表评论。百度指出,寻找各个领域的一流人才是百度的一贯原则,对于重要的人事任命,百度会在适当的时机对媒体正式披露。
12月初,环球唱片中国区总经理梁康妮加盟百度,任数字娱乐事业部总经理;12月中旬,百度上海研发中心宣告挂牌成立。百度在年底动作频频,试图全方位加强各业务线的实力。(全智)
2008年12月15日星期一
Palm任命eBay前高管为新任CFO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2月1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智能手机制造商Palm周一宣布,任命道格拉斯·杰弗里斯(Douglas Jeffries)为新任CFO,他曾担任eBay首席财会官。
Palm对杰弗里斯的任命将于明年1月7日生效,他将接替现任CFO安迪·布朗(Andy Brown),后者将留任直至明年1月。
2007年7月,杰弗里斯辞去可再生燃料生产商Pacific Ethanol的CFO一职,距其上任仅六周时间。此前,他曾担任eBay首席财会官。
Palm在智能手机市场上一直不敌RIM和苹果,RIM黑莓手机主导商务市场,而苹果iPhone广受普通消费者的欢迎。一些分析师表 示,Palm想要生存下去可能有必要筹集更多资金。私人股权公司Elevation Partners去年以3.25亿美元收购了Palm 25%的股权。
本月初,Palm表示,由于需求疲弱,预计第二财季营收将远低于华尔街的预期。该公司还称,将在美国裁减部分员工、整合欧洲业务并把亚太地区一些业务转向美国。
周一常规交易中,Palm股价下跌31美分,收于1.99美元,跌幅13%,盘后交易中上涨6美分。(王飞)
2008年12月11日星期四
华盛顿邮报CEO加盟Facebook董事会

《华盛顿邮报》董事长兼CEO唐纳德·格雷厄姆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2月1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Facebook周四宣布,《华盛顿邮报》董事长兼CEO唐纳德·格雷厄姆(Donald Graham)将于下月正式加盟Facebook董事会。
格雷厄姆的加盟意味着Facebook逐渐走向成熟。5年前,哈佛大学学生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学校宿舍内创建了社交网站Facebook。目前,Facebook用户数量已达到1.3亿。
随着Facebook的壮大,扎克伯格也开始引进有经验的管理者。今年,扎克伯格聘请了谷歌高管沙里尔·桑伯格(Sheryl Sandberg)担任Facebook首席运营官,还邀请了Web浏览器先驱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加盟董事会。
格雷厄姆1991出任《华盛顿邮报》CEO,是Facebook现任董事会中唯一一名“标准普尔500”指数公司CEO。除了扎克伯格和安德 森,Facebook董事会现任成员还包括风险投资家吉姆·布雷耶(Jim Breyer)和前PayPal CEO皮特·瑟尔(Peter Thiel)。
对于格雷厄姆的加盟,扎克伯格称:“他知道如何建立并长期管理一家企业。”。(李明)
2008年12月10日星期三
谷歌高管转投社交网站LinkedIn

谷歌移动产品高管迪普·尼沙尔(Deep Nishar)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2月11日上午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社交网站LinkedIn周三宣布,谷歌移动产品高管迪普·尼沙尔(Deep Nishar)将于近日加盟,任职公司产品副总裁,专注于社交网络产品业务。
迪普·尼沙尔(Deep Nishar)之前为谷歌亚太区负责产品的高级总监,加盟LinkedIn后,将任职公司的产品副总裁,专注于开发社交网络产品业务。
谷歌新闻发言人对迪普过去5年半在谷歌的业绩表示赞赏并表达了祝愿,“我们很感谢过去5年半时间迪普对于公司所做出的贡献,并祝愿他在新的岗位上取得成功。”
迪普·尼沙尔(Deep Nishar)是最近一段时间从谷歌离职的高管之一,在他之前,谷歌主管全球销售和运营的副总裁沙里尔·桑伯格(Sheryl Sandberg)于年初跳槽到社交网站Facebook,出任首席运营官;谷歌首席信息官道格拉斯·梅里尔(Douglas Merrill)也于4月初离职,跳槽百代唱片出任数字业务部门总裁。(向东)
2008年12月9日星期二
中国雅虎副总裁沈建明离职
沈建明(资料图片)
新浪科技讯 12月9日晚间消息,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中国雅虎副总裁沈建明刚刚向新浪科技证实,已正式从阿里巴巴集团离职。她透露,此次离职是个人原因,新工作已落实,将于元旦前上班。
今日晚间,沈建明在接受新浪科技独家连线时做出了上述表示。她还透露,自己于一个多月前提出离职,原因是雅虎收购口碑之后,其他业务收缩,重点发展口碑。她被派到杭州去管理口碑网,但因家庭原因不能前往。
“我与阿里巴巴是友好分手,新工作已落实,元旦前上班。”沈建明表示。
今日傍晚,有雅虎内部人士也证实了沈建明离职的消息,称她于上周五回公司与部分老同事告别,离职是个人原因。另有消息称,沈建明可能加盟腾讯,负责网站与公关业务。不过这一说法未得到沈建明本人的证实,而腾讯公关部相关负责人称自己未接到这方面的消息。
沈建明2006年11月加盟阿里巴巴集团,出任阿里巴巴副总裁及中国雅虎副总裁,主管中国雅虎的市场、公关与邮箱业务拓展等工作。
在加入雅虎中国之前,沈建明在新浪工作近八年,先后任职业务发展总监、业务发展副总经理与市场副总裁,有着丰富的网络营销与品牌推广经验。进入新浪之前,她自1993年开始为美国APMC、德国蒂森等多家外企工作。(全智)
2008年12月4日星期四
微软任命雅虎前高管陆奇互联网业务总裁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2月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微软今天宣布,雅虎前高管陆奇将加盟微软,任在线服务集团总裁,主要负责搜索、在线广告、在线信息和通信服务等互联网业务,直接向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汇报。
陆奇毕业于复旦大学,获理学士学位,此后就读于卡耐基梅隆大学,获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陆奇历任复旦大学教员、卡耐基梅隆大学助理研究员和 IBM艾曼登研究中心研究员,并于1998年加盟雅虎,曾任搜索与广告技术集团高级副总裁,负责开发网络搜索和货币化平台。2008年8月,陆奇从雅虎离 职,将于2009年1月5日正式加盟微软。
微软同时宣布,旗下广告客户及出版商解决方案集团高级副总裁布赖恩·麦克安德鲁斯(Brian McAndrews)已决定在几个月后离职,离职前将担任鲍尔默和陆奇的顾问。微软发言人拒绝就麦克安德鲁斯的离职发表进一步言论。
作为此次重组活动的一部分内容,微软还将提升广告客户及出版商解决方案集团经理斯科特·霍韦(Scott Howe)和在线服务集团经理Rik van der Kooi为公司副总裁。(唐风)